中国的历史上总会有几个痴人,给我们留下惊艳的遗产。喜也算其中之一,论浪漫,与简共眠未必不如与花共眠。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所有人都必须要感谢这位名“喜”的下层官吏,如果没有他对秦律书简的热爱,可能到现在所有的中国人都不知道秦代的法律是什么样子的。
《国家宝藏》请来了基层警察来现身说法,秦律有很强的现代意义,对户籍管理、见义勇为、休养生息这样的农业生产相关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甚至非常具有现代性的法律思想。
我们看过《国家宝藏》演绎出的睡虎地秦简的前世故事,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些秦简,对于中国历史有没有冲击呢?
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现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冲击就是改变了很多人对于秦代形象、对秦代的整个历史描绘的思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大家都知道,历朝历代几乎都是把秦当做了一个反面教材来宣传的,所谓秦施暴政以致失德,然后百姓群起反抗,最后灭亡了秦朝。最著名的就是贾谊的《过秦论》,所谓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实呢,这些只不过是书面上的说法。我们知道的一个词,用得很烂——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秦代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汉取代了秦,那么汉代官方的史书上肯定不会把秦代往好了写。不然,秦代真是一个治理得当的朝代,那么汉怎么有正当的理由把它推翻呢?按照这个逻辑反推,所以秦在历史上会被说得残虐无道,最后陈胜、吴广起义。
说到这个,云梦睡虎地秦简就有与陈胜、吴广起义紧密相关的一个细节。我们中学的时候学过《史记·陈涉世家》,文中说道他们造反的理由——他们当时作为戍卒没有及时到达需要驻扎的地点,现在的北京密云一带。根据司马迁在《史记》的说法,他们这些人都要都要被处以极刑,要被杀掉。正是因为这样,陈胜、吴广就说去了那儿要死、造反也要死,都得死,还不如起来造反呢!所以揭竿而起,还弄了一堆乱七八糟的(谶纬),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历史当真是这样吗?
睡虎地秦简中对于这种类似情况有明确的表示:戍卒没有及时到达,不会处以死刑,就是鞭笞几下。这样看来,陈胜、吴广造反的理由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
按《陈涉世家》中的说法,陈胜在小的时候就有鸿鹄之志,不想做一只小燕雀。用世俗点的话来说,就是想成为有头有脸的人。在秦末大乱、尤其是秦始皇去世后民心不稳、胡亥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二呆子的情况下,他们想趁机捞一笔,很有可能就是借口逾期不到、他们所有人都要被处死这么一个理由,忽悠底下不懂秦律的兄弟起来造反。结果呢,陈胜、吴广这么一闹,造成后世两千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以为(秦时)戍边逾期不到是要被砍头的。但是云梦睡虎地秦简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没有这个事情。
当然,有人会说: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主人喜生活的时代在秦二世之前,秦二世上位后可能把法律做很多的修正。
这个假设,从几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太对头的。虽然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胡亥的脑子有问题或者听了赵高的怂恿,把法律重新修改、变得更加严厉——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作为一个新君,上位之后不是维稳(反而去搞事情),尤其是胡亥,要是按照《史记》的说法,他得位不正,(皇位)本来是要传给扶苏,结果赵高插了一杠子,伙同李斯把胡亥给推上去了。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胡亥上位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稳定军心、收买人心,而是开始实施暴政、把法律变得更加残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不通的。就算胡亥是个笨蛋,那赵高在秦朝宫廷中混了那么多年,就算不懂帝王术,难道不知道哪些事情是禁忌。所以,秦律在赵高上了之后全部都改,至少从我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来说,可能性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变得这么地惨无人道,戍边逾期就要被砍头,这个可能性更小。
要知道,当时秦朝最缺什么?最缺的就是人呐,尤其是戍卒。当时大部分军队都去了河套地区戍边,五原郡一带,抵抗匈奴。还有一部分军队去了南方,广东和广西那一带,作为南征百越的军队驻扎在了当地。本身军队就少了,怎么舍得天天砍来砍去的。尤其是古代交通不发达,戍边的人没有及时到达,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要是动不动就要砍脑袋,谁愿意当兵,谁愿意参军。这个说法很不符合当时的政治逻辑。
所以,不止国宝的守护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有积极护宝的责任意识。
不管胡亥当政之后是否对秦律进行了大幅度修改,但是我们从这么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历朝历代,尤其是对秦朝法律的描述,其实是有很大偏颇的。
正如一开始就提到的,秦律它根本不是一部残暴的法律,而是非常具有现代意义,像户籍管理、见义勇为,鼓励甚至强迫进行见义勇为。看来,它绝对不会是一部暴虐的法律。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秦代的法律作为支撑,汉代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恐怕是不能实现的。
从云梦睡虎地秦简,我们还能得出一个重要的启示:看待史书,特别是官修史书,无论是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包括《资治通鉴》、甚至历朝历代的文人笔记,我们读史的时候永远要挂在心头的一点就是这些史书都是人写的。
对史书提出的观点,包括所谓的客观的描述,我们都要打一个问号(?)——讲的是否合乎正常逻辑,有没有实际的物证来佐证?如果没有,我们还是要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毕竟这是人写的。凡是人写的东西,无论他有多么客观,终归是一种主观意识的产物。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科学都有主观成分存在,更别说是历史了。
by Pansesus
秦国自从穆公之后经历了几代动荡其实已经民不聊生,后来献公继位本来就想重修内政,只是当时秦国一直和魏国争夺河西没有成行,献公死后交给了他儿子赢渠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孝公,为了改变秦国即将崩塌的命运重用公孙鞅变法,又经历了20余年秦国终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法内容大家应该在中学都学过了,这里不一一赘述,就说秦法施行这么长时间已经被证明了是正确的,至于被后事说秦法暴虐那也只是说对犯罪的人施行过重,再加上秦二世和赵高对天下百姓的奴役和践踏,被后世儒生冠以暴秦之恶名。贾谊的过秦论最后写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可见一般。直到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秦在历史的地位就一直是反面的,至于为什么儒家这么做,大伙都知道。最后我总结阐述下个人的观点,在战国动乱的年代,秦律绝对是富国强民之法,正所谓乱世用重典。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