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中的草代指生命力。此诗全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为白居易寓居符离时应试习作。我们小学课本上的《草》是节选全诗的前四句,认为是咏物诗,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歌颂草的顽强生命力,影射作者壮志报国的情怀。但是,根据全诗题来说,这是一首送别诗。
一、时代生平:乡情和友情交织,奠定诗歌创作基础
安史之乱后,白居易跟随父亲迁到符离镇,时年11岁,之后在符离学习、科考和诗歌创作,一直视符离为第二故乡,白居易歌咏其风物世情的诗篇近50首,这些诗中有春草秋菊、夏菱冬雪、冷月霜华、里巷炊烟、古松寒竹、驿站石桥、汴河睢水、隋堤古道等美好风物,无不渗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情。
在离开符离20年后,白居易上京赴任时,专程来到符离,并写下感时佳篇《蛹桥 旧业》,寄寓了对第二故乡的深切感念叹惋之情。
自居易居住符离期间,结交了志趣相投的挚友,它们经常陴湖戏鸥、睢水钓鲤、游流沟寺、登五里山,把酒赋诗、砺勉共进,情深谊笃,视若同怀,结下了深厚友谊。同时,白居易深入百姓,体验田园生活,对乡村生活有着独钟情感,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千古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寓居符离时应试的习作,可见乡情和友情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孕育着浓厚的古质朴素气息。
二、通篇解析:《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意境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当时实龄16岁。按照唐朝科考规矩,指定和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此诗通篇重在写草,实则借草喻情,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①首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离离”是叠词,写春草茂盛 ,“原”指的是睢南符离平原,写地域广袤 ,二者搭配在一起 ,写出原野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岁一枯荣”指的是生命历程。“枯”是枯萎,“荣”是繁荣,把“枯”与“荣”顺序颠倒是突显其“ 枯”预见其“荣”,隐含了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意念。
②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承接着“枯荣”,虽然天火燃烧着枯草,但是永远烧不尽的根,待到春风吹拂大地,野草破土而出,又是一番“离离”景象;“春风”、“又生”形容生命不息,作者用“毁灭”反衬“新生”,赞美野草的顽强生命力,歌颂了野草为生存而斗争的精神。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与友人之前有着牢不可破的友谊。
③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芳”指的是芳香,“侵”是动词,指的是占领;“晴”指阳光,“翠”指的是野草的绿色,“接”是动词,指的是接替。弥漫芳香的野草延伸向整个古道,在晴明阳光下闪耀的翠绿的原草笼盖了邑城,诗人从嗅觉着墨,视觉描绘,勾勒出“原上草”的生机勃勃,古道、荒城从侧面衬托了悠远的意境感,画面更加立体,情感更加深厚绵绵,为送别友人埋下伏笔。
这首借咏古原草而送别的名篇,把春草的色、香、形有机珠联,写出了物象生动、意境阔美之境,为整篇诗构造出生机勃勃之感。
三、作者情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对前途充满美好和希冀
诗的前六句表面写的是草,实际句句在紧扣送友惜别之情。 诗人把人格化了草的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到新颖、贴切而又含蕴无穷诗意,物我一体、融情于景,充满了借别之情。但是通过整个诗意来说,更是表达了作者将友情化作新生力量,对前途充满美好和希冀,这是一首离别颂,也是一曲“生命赞歌”。
离离原上草出自:《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解释如下: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
原文 如下: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译文如下: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