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的勋官制度沿袭于唐代的勋官制度,而“上柱国”正是唐代勋官的最高一级。
至于勋官是否是“官职”,就得看题主您所指的“官职”到底是什么了……
假使从“职官制度”,即通俗泛指的“官职”来看,勋官当然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如果从狭义的“官”、“职”角度来看,一个人拥有勋官,却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拥有“官员”这一身份。
如图所示,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后,以至五代、两宋,勋官为自“一转”的武骑尉到“十二转”的上柱国这十二级。
唐代的勋官可以授予官员,也可以授予百姓——于官员而言,这是一种带有一定(不同时期程度不同)实际意义的虚衔;于百姓而言,则类似于秦、汉时的“民爵”,即“二十等爵”中可以授予百姓的那些。
但由于早在太宗朝时,就一面开始对官员“泛勋”【1】,一面开始大量向从军者授予勋官,开了唐代勋官滥授的先河。以至此后得勋人数迅速膨胀,勋官本身的价值也就渐次贬值,所谓的“视为多少多少品”亦变得无甚意义。正可谓“据令乃与公卿齐班,论实在于胥吏之下”了。
注1:泛勋,就是在新君即位、立太子、改元、封禅、南郊大礼等等国家重要典礼举行时,向官员(有时也包括一部分官员以外的人)普遍授予勋官。
初、盛唐时的勋官,主要发挥着用以奖酬军功和作为“民爵”褒奖百姓的作用,而到了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勋官的价值已不足以用来奖酬军功。于是,勋官的日益形骸化便不可避免了。
再到唐末昭宗时,勋官甚至到了“近年已来,止述柱国,耻转轻车”的地步。而五代(包括题主所问的后晋)时的勋官,由于“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不计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国”,则已经大体可算是“徒具虚名”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