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与李宗仁的恩怨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这两人之间的恩怨,而是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的恩怨。要知道,汤恩伯是蒋介石的嫡系,他听从的都是蒋介石的命令,如果没有蒋介石的指使,或是蒋介石意图打压李宗仁,你就是给汤恩伯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去惹李宗仁。
蒋介石自1926年成为国民党的老大以来,他的目标就是要统一全国,在北伐战争胜利后,老蒋所操控的南京国民政府,至少成了当时名义上的“中央政府”。而对老蒋“中央政府”威胁最大的,就是以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为代表的地方军阀,这些西方军阀不仅割据一片土地,手上还握有重兵。
就拿1930年的中原大战来说,阎锡山、李宗仁和冯玉祥组成的反蒋联盟,总兵力就有65万人,而蒋介石的“中央军”也才70万人,双发也一度僵持不下,要不是最后张学良加入了蒋介石一方,中原大战的最终结果还真是很难说。
蒋介石要想实现统一就必须剪除地方军阀,而地方军阀呢?一方面他们要生存,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能不断做大做强自己的势力,最好干掉蒋介石,由自己来统一全国,所以蒋介石与地方军阀,尤其是李宗仁这样的大军阀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正因为蒋介石与地方军阀的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蒋介石亲信的汤恩伯,唯蒋介石马首是瞻的汤恩伯,自然要紧跟蒋介石的步伐,打击地方军阀势力,由此他与李宗仁之间闹矛盾也就不足为奇了。
先说说李宗仁,他自1924年与白崇禧合作打败旧桂系,统一广西后,在民国的30多年里一直都是蒋介石最为强劲的一个对手,他与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合作无间,时人称为“李白”组合。而李宗仁手下强悍的军队更是他与蒋介石对抗的资本,有种说法是“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就是这样一支桂军,在当时成为了蒋介石非嫡系部队中的主力部队,其作战能力可与国民党五大主力相媲美,作为这样一个强大的存在,李宗仁自然就是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而汤恩伯是什么情况呢?汤恩伯是浙江义乌人,非常符合蒋介石“老乡”的用人标准,曾与陈诚、胡宗南齐名,是蒋介石三大军事集团的巨头之一。汤恩伯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北伐战争时期就开始效命蒋介石,抗战时期蒋介石也对他予以重任,让他掌管鲁、苏、豫、皖边区,鼎盛时期汤恩伯曾拥兵60万,被称为“中原王”,不过在执掌中原期间,汤恩伯又因欺压百姓,横征暴敛,使中原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民间也有“水旱蝗汤”的说法。
汤恩伯与李宗仁同属国民党阵营,所以交集自然很多,但引起两人重大矛盾的,主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台儿庄战役期间,李宗仁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是战役总指挥。战役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日军集结4万重兵猛攻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台儿庄,由此台儿庄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1938年3月17日,日军进攻台儿庄外围的藤县,驻守藤县的川军41军奋勇抵抗,122师战至最后一人,师长王铭章自杀殉国,124师也几乎全部打光,在这样危机的时刻,李宗仁命战区所属的汤恩伯部赶去支援,但汤恩伯部却未能及时赶到战场,致使藤县失守。
随后到20日的时候,日军攻到了台儿庄,当时在台儿庄正面防守的是西北军出身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孙连仲与日军从24日血战到28日,尽管伤亡惨重,但仍死战不退,当日军攻入台儿庄城内的时候,甚至连31师师长池城峰都亲自率领敢死队跟日军肉搏了起来,可以说在台儿庄前期的战斗中,全是老蒋非嫡系的部队在跟日军死磕,死死地拖住了日军。
汤恩伯也直到28日的时候,眼看台儿庄要陷落了,才在外围的枣庄、峄县地区对日军展开了进攻,因为这个时候汤恩伯再不出击,台儿庄就真的保不住了,丢了台儿庄接下来徐州就会玩完,也就是说,汤恩伯是在不得不出击的情况下,才出击了日军。
到了29日的时候,日军再次重兵增援台儿庄,而到了这个时候,整个第二集团军甚至都有了战至最后一人的打算,当时第二集团军也快拼光了,李宗仁所辖的第五战区,也只有汤恩伯部所辖的第20兵团建制完好,战力充足,可汤恩伯在大部分时间里就是见死不救,你说李宗仁能不恼火么?
后来,随着国民党越来越多的部队集结在台儿庄附近,也逐渐对攻入台儿庄的日军形成了合围,到4月3日的时候中国军队发动反击,这个时候日军已精疲力尽,主要也是因为前期西北军、川军不惜整团、整师甚至整军地跟日军拼命,才把日军给拖死了,这个时候汤恩伯参与反击,其实是在捡漏了。
整个台儿庄战役期间,就属汤恩伯的部队装备最好,战力最强,建制最完整,可真正的血战汤恩伯却基本没有参与,全都是李宗仁所属的非嫡系部队去跟日军血战,而李宗仁也不敢丢掉徐州,因为一旦丢了徐州,搞不好韩复渠就是他的前车之鉴,蒋介石很可能会借着丢掉徐州的理由,枪毙了李宗仁也说不定。所以这期间李宗仁的压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李宗仁左一个命令又一个命令,要汤恩伯顶上去,可汤恩伯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为此李宗仁能不恼火么?
那么汤恩伯是个畏敌不战的将领吗?实际上恰恰相反,在整个抗战期间,汤恩伯在与日军的作战中表现非常出色,甚至被日军称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比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兵分三路全面侵华,一路走平汉线,一路走津浦线,另一路沿平绥线西出南口,在此危难的时候,汤恩伯率十三军在北平西北郊南口布防,此处是燕山余脉与太行山交会之地,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也是北平通往西北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日军为了占领这块军事要地,也集结了最精锐的部队,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对南口发动了猛攻,在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汤恩伯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与素有“钢军”之称的日军第五师团展开了血战,战到最危险的时刻,汤恩伯身边只留了2个勤杂兵,其余人员全被派往了前线,经过浴血奋战,汤恩伯死守南口长达18天,远超了老蒋给出的10天期限,还创下了一次战役致日军死伤万人以上的记录。
后来汤恩伯又参加了随枣会战、对日冬季攻势、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等重要战役,他甚至令侵华日军谈之色变,日军也曾对中国军队划分甲乙丙三等,被划为甲等的部队寥寥无几,而汤恩伯所辖的每个师都被列为了甲等,甚至可以说侵华日军将汤恩伯列为头号敌人也不为过。
既然汤恩伯在与日军的作战中那么出色,他为什么会在台儿庄战役中,尤其是前期的战役中如此消极应战呢?其实我认为他应该是按照蒋介石的意图行事的,从前后的很多事情中我们也能看出端倪。
▲汤恩伯所做的一切,背后都是老蒋
比如在台儿庄战役之前,山东军阀韩复渠因为逃跑被蒋介石给枪毙了,而在台儿庄战役中,参与前期血战的基本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而是以西北军、川军为主,同时战役的总指挥也不是蒋介石嫡系将领,而是李宗仁,蒋介石安排李宗仁负战役的总责,也有让李宗仁在徐州跟日军死磕的意思,如果失败了,他就能堂而皇之地处罚李宗仁,就算赢了,也会让李宗仁带着一帮非嫡系的部队去跟日军作死的消耗一把。而这样做,背后的总逻辑就是想通过对日作战来消耗地方军阀的实力,同时尽量保存一下“中央军”的实力。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蒋介石抗战的决心很大,他的嫡系部队在抗战中也损失惨重,但这也不能排除在抗战期间,他也确实做了些通过日军来消耗地方军阀的事情。台儿庄战役后,论功行赏,汤恩伯不仅没有因为前期的消极作战受到任何处罚,反而还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作为奖励,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汤恩伯所做的,其实是在贯彻老蒋的意图。
而李宗仁呢?其实他当然知道汤恩伯的背后就是老蒋了,可当时老蒋是全国抗战的总领袖,他不好向蒋介石开火,就只能朝汤恩伯开火了。对于蒋介石来说,消极应战这种事情他是不能做的,他要做这种事情就需要一个手套,汤恩伯就正好做了这个手套,脏活由汤恩伯来做,骂名都在汤恩伯身上,而实际得了好处的却是老蒋。
抗战期间,李宗仁与汤恩伯还发生过很多矛盾,比如:
1942年河南接连出现灾荒,汤恩伯所部驻守河南,不但没有参与赈灾,反而对灾区民众横征暴敛,此举无疑加重了河南百姓的灾难,造成了当时300万河南民众因饥荒而亡。事后,李宗仁就在老蒋面前参了汤恩伯一本,可老蒋却并没有追究汤恩伯的责任。
在随枣会战中,李宗仁也给汤恩伯下了套,当他得知日军的作战目标是围歼汤恩伯部的时候,李宗仁就命令桂系的84军可以撤退,但只跟汤恩伯说,他的部队可以相机撤退,后来真打起来的时候,84军就直接逃跑了,丢下汤恩伯跟日军死磕,汤恩伯要求撤退,李宗仁不许,要他继续跟日军死磕,汤恩伯那会听李宗仁的这个命令呢?索性带着部队直接撤退,后来又遇上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接应,才最终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作为将领的汤恩伯为什么敢直接违抗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命令?要知道在抗战时期因为违抗军令被枪毙的高级将领很多,这背后自然是有老蒋撑腰,汤恩伯才敢这么做了。
整个抗战期间,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除了跟日军作战、对付老蒋,还有的精力自然就放到了自身的发展上了,到抗战结束的时候,桂系部队从抗战初期的16万人发展到了24万余人,不过后来蒋介石借着整编全国军队的由头,大肆裁剪了桂系的部队,又将其控制在了10万人以下。对此李宗仁和白崇禧也自能忍耐,因为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的嫡系占了国民党军的三分之二以上,老蒋的拳头太大了,李宗仁除了忍,也没别的办法。
可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暂时选择了隐忍,只是在等待时机。后来到了1948年底的时候,蒋介石在内战中越来越不利,尤其是三大战役之后,他的精锐部队已被解放军消灭得差不多了,而这个时期,经过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经营,桂系的实力却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1948年年中的时候白崇禧赴武汉出任“华中剿总”司令,坐拥40万大军,到了渡江战役时期,老蒋手上的重兵集团仅剩汤恩伯部负责长江下游防守的45万人,这些部队大多是新组建的,与白崇禧手上的正规军相比,战力差距太大,所以这个时候李宗仁也乘机发动了对蒋介石的逼宫,老蒋被迫第三次下野,李宗仁出任了“代总统”。
李宗仁在出任“代总统”后,就当了整个国民党的家,对于李宗仁来说,他就要守住长江防线,以保住国民党的半壁江山了,可这个时候,“总统”李宗仁却根本指挥不动汤恩伯,这其中李宗仁与汤恩伯的矛盾也自然不小。
后来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后,白崇禧与汤恩伯也是各自为战,他们都想让对方去跟解放军死磕,消耗对方,到了这个时候汤恩伯干脆就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给老蒋搬家上面了,对于“大总统”李宗仁的很多命令也压根不理。
所以我们纵观李宗仁与汤恩伯矛盾的前前后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人之间的恩怨,其实说到底是老蒋与李宗仁之间的恩怨,汤恩伯只是老蒋的一只手套,他所做的都是在贯彻老蒋的意图。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老蒋想铲除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而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一方面要求存,另一方面也要乘机发展壮大,要取代老蒋,仅此而已。
李宗仁确实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没有少挖苦汤恩伯。比如李宗仁就提到在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多次抗命,迟迟不肯投入战斗,自己不得不找蒋介石才能指挥他。李宗仁还讽刺汤恩伯的部队见了日军就跑,甚至见到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士兵以为是自己的军官而敬礼。
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挖苦是否属实历来就有争议。比如像台儿庄之战汤恩伯虽然有抗命之实,但是他的二十军团侧翼有日军出现。这一情报是李宗仁没有掌握的,汤恩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不能简单的说是怯战。李宗仁的批评有些过于苛刻。
不过李宗仁和汤恩伯的交集实际上并不多,除了抗战初期汤恩伯一度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外,后来就被调到河南,两人再未打交道。李宗仁却对汤恩伯一再挖苦并非因为个人恩怨。只是李宗仁和蒋介石关系一直不好,汤恩伯又是蒋介石的心腹之一,李宗仁自然不可能说他的好话。
李宗仁是新桂系的三巨头之一,曾经多次反蒋,双方战争都爆发了多次。其中有几次桂系还成功迫使蒋介石下野,所以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非常糟糕。后来直到抗战爆发,李宗仁等人才和蒋介石和解,共同抗战。
不过双方的关系并不算好,还是一直都想找机会干掉对方。在解放战争时,桂系一度就利用手中的实力再次迫使蒋介石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老蒋也公开说之所以辞职,是某些人所逼。后来蒋介石在幕后也没少拆李宗仁的台,可见双方关系之恶劣。
而汤恩伯一直是蒋介石的铁杆心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和李宗仁的关系不会和睦。李宗仁对汤恩伯吹毛求疵也就不奇怪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