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背后是文化!
节日是民俗的缩影,当民俗逐渐消退,节日就失去了灵魂,只留下“假期”这幅躯壳,空荡荡、冷清清,于是新兴事物乘虚而入,比如——热热闹闹的消费狂欢。
小时候,觉得节日越多越好,至于怎么过不重要,可以放假、不上学就好。以前习惯叫“礼拜天”,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名称、一个放假的日子,现在叫星期天。现在的人们,都觉得春节越来越没年味了。当下,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都尴尬,谁也不比谁强。
很多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没过明白,估计也不会深究圣诞节的背景,热闹就好。现在的节日,更像一场快餐,还没到日子,商家就帮你安排好了,商超希望你去购物,景区希望你去旅游,餐馆希望你去吃饭,看楼车早就到位,院线希望你能再挤点时间,去看场电影。还不够的话,商家为你再创个新节日,花钱就对了哦。
还原节日元素,输出节日内涵。
当你真的了解屈原,你会发现,包粽子比吃粽子更有意义,划龙舟比看龙舟更过瘾。
端午是祛病防疫的节日。时值寒气和暑气交替,阴雨较多,容易形成寒湿之邪,因此古人在端午时节用艾叶、菖蒲、大蒜等祛除寒湿以防疾病;阳气变盛,五毒出动,古人以雄黄酒克之,大人饮用,小孩脸上涂个“王”字。许仙的白娘子,注定逃不过端午这一劫。
“端午三友”艾叶、菖蒲、香囊,你齐集了几个?雄黄酒涂在哪里了?还有什么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推广?只吃几口粽子,不算过端午节。
把文化底子做足了,把活动形式丰富了,在节日中找到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才算是过好了传统节日。
你能西化,我也能东进。
光绪年间,李鸿章在俄方的招待酒会上,见盘中的冰激凌冒着白气,以为是冰激凌热得冒气,就向冰激凌吹气为其降温。俄国人见此大笑,李鸿章十分尴尬,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不久后,李鸿章请俄国使臣吃过桥米线。俄国使臣不知有诈,以为这是一种温热食品,俯身就喝汤,被烫得哇哇直叫。
文化是包容并蓄的,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可以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广东地区有很多侨乡,有很多中西风格结合的建筑,建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象妇女节、劳动节这类西方现代节日,我们就过得很愉快。幼儿园做得很好,母亲节、父亲节时,教会小朋友做卡片向父母表达爱意,就很有意义。
提出,估计是担心西方宗教节日。知己知彼,开眼看世界,都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取其精华吧。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相信中华民族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几千年来,底蕴和底气都应该是杠杠的。
我们既要参与到西方节日中去,也要肩负使命,将传统节日推广出去,让世界过好中国节。
西方节日和传统节日如何共处,我觉得很简单,合理安排好假期。
可以非常不客气地说,除了基督徒,或者有跨国婚姻,侨居外国,过西方节日更多地是因为崇洋媚外或者缺乏文化素养,当然商业机构在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根本就和大部分中国人无关,但是很多人还以此为“潮流”,觉得你们不过就是“老土”,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以“圣诞节”为例,确实太吸引人了!冰天雪地,圣诞帽,圣诞服,圣诞歌,璀璨的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大餐,圣诞大促销,太“时尚”、太“潮流”了!哪像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那么“老土”?
说起共存,更多地是引导或者宣传吧,把传统节日搞活,政府文化部门多办一些大型有意义的活动,全民穿汉服,游街,狂欢节,嘉年华……
国人还是非常多元信仰的,这头庆祝完圣诞节,第二天又开始烧香拜佛了。但是,为何佛教的“圣诞节”,也就是佛诞节没有几个人记得或者庆祝纪念?功利心从众心理作祟吧!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