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被日本华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语刷屏,这几天又学到一个新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其实这句话是出口转内销,来自4000多年前的《诗经》
字面意思: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愿意和你同穿一件衣服!
诗句出自《诗经·秦风》,原为一首战歌。
当春秋时期,吴国攻打楚国,楚国不敌。于是向邻国提出求援,但是周围的晋国和齐国兵力皆只能维持自救,纷纷拒绝了楚国的求助。
万不得已,楚国向秦国提出求助,并派出一名王牌说客申包胥。
为什么说他是王牌说客呢?因为如果楚国没有派申包胥出马前往秦国,那楚国恐怕要被灭国了。灭国与否,就在这个男人一念之间。而申包胥只用了三招搞定了秦国,让秦哀公同意援救奄奄一息的楚国。
第一,血肉之亲。
申包胥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孙。说到底,秦国和楚国还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也正因为春秋时期,楚国和秦国守望相助,有着紧密亲缘关系,才得以在众多小国中得以立足。这也是申包胥选择向秦国求助的首要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申包胥极佳的政治眼光。
但是单有亲戚关系还不够,不值得秦国集举国之力,冒着被外攻的风险来帮助弱小的楚国。这时候,秦哀公还没被说服。
第二,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吴国异常凶悍,连兵力强盛的楚国也被一举击败。秦国当时尚未变法,依然被吴国压制。
秦哀公不知道要不要摊这浑水。
犹豫之间,咱们的说客申包胥给了第二大招——唇亡齿寒。
他说,现在吴国势力如此高涨,团灭我们这种小国不是什么难事。不过啊,你可要担心了,一旦楚国被灭,那么吴国下一步魔爪就会伸向你们秦国了!如果您现在出兵楚国,就等于在自救啊!
如图,秦国和楚国当时接壤,地缘位置十分关键,所谓唇亡齿寒,一旦楚国全军覆没,吴国旗开得胜,军心一定,秦国的地位岌岌可危。
如此一来,威逼加上利诱,秦哀公的决心大大动摇。
第三,诚以待人。
据说这申包胥孤身前往秦国,就像当年伍子胥离开楚国一样,壮士断腕般,毅然决然。他不分白天黑夜奔波前往秦国,走啊走,连脚指头都肿起来了,膝盖早就破皮流血了,黑夜异常寒冷,他没有什么暖身的工具,只能用衣服包裹住全身,像乞丐一样,十分落魄。
当使用完前两招失败后,申包胥使用了最后一招——“真诚”
他站在秦哀公家门口,抱着柱子大声嚎哭,七天七夜,滴水未进,怎么赶都赶不走。路过的人们之间一个乞丐状、衣衫褴褛、蓬头散发的人在秦哀公门口,连忙议论纷纷。
秦哀公也十分无奈,这大过年的多闹心啊。
但是另一方面又非常感动,如此忠心真诚的人为国家用尽心机,熬尽最后一滴心血,这已经不算什么技巧了,这是实打实的真心实意。在国家存亡的命运之前,个人命运又何足挂齿呢?
最后,秦哀公被打动了,急忙让申包胥觐见,并且给他念了一首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后来被记录在诗经中,在当时相当于一首动员令,是念给自己的战士听的。
申包胥听完泪流满面,在秦哀公面前一连磕了9个响头,他已经完全了然秦国的心意——
我们和你们即将面对共同的敌人,哪怕我没有准备好出征用的衣物,但我也愿意和你同穿一件衣服,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如今,这句话重新翻新,也拥有了相同的意义。
湖北有难,八方相助,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去年年初爆发了新冠肺炎,日本友人援华医疗物资上写着一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话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中也反复出现,无论是在秦昭襄王病逝时,还是大秦将士出征时,或是在重大典礼上,总能见到大秦子民合唱这首民谣的壮观景象,振奋人心。
这首民谣堪称秦国的国歌,那么歌词究竟有何含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激昂的战歌出自《诗经•秦风》,创作于公元前771年,当时戎族入侵中原,周王室沦陷,秦国为保护周幽王的安全浴血奋战,誓死抵御外族入侵,在国仇家恨相互交织的背景之下,这首爱国战歌应运而生。
很多人将“与子同袍”中的“同”理解为“同一件”,即我和你同穿一件衣服,两个人怎么能同时穿一件衣服?这种理解显然不妥,“同”应当理解为“相同”,“怎么能说没有衣服,我们都穿着同样的战袍”,只要穿上战袍,我们都不分彼此,都是大秦的英勇将士,只需驰骋沙场,保家卫国。
这首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加强情感,虽然每段有几个字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王于兴师”的意思是“大王要我们出兵打仗”,“修”指休整,“戈矛、矛戟、兵甲”指兵器和铠甲,“同仇、偕作、偕行”的意思是我们要有共同的敌人,团结一心,共同作战。
这首诗的三段在表达的情感上相同,但是所描绘的画面又有所不同,以时间为顺序,展现了从征兵到战场的全过程。第一段,国家号召男子参军,统一人们的行动,休整兵器,同仇敌忾;第二段,将士开始行动,整顿军务,操练兵马,“泽”和“袍”都有衣服之意,但是泽字带水,突出了将士们辛苦训练时挥汗如雨、衣襟湿透的画面,认准了敌人,我们就要拼尽全力,让大秦军队成为虎狼之师,气吞山河;第三段,大秦将士穿上铠甲,手持兵刃,奔赴沙场浴血奋战,同进退,共患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时俱进,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意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战争时期号召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反抗外敌入侵,支撑着中华民族以顽强的姿态度过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和平年代,面对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大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呼吁全球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单边主义,积极践行多边主义,在非传统安全日益上升的今天,“与子同袍”方是人间正道。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