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孔子的一些存留于世的著作以及孔子弟子编撰的《论语》来判断,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是主张先而知之而是主张学而知之的。
我们先从《论语》说起。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在诸经中,《论语》得到的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的时间最长久、地域最广远。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学习。
1、重视教育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从《论语》中可知,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论语.子路》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先富后教”的观点表明,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学而优则仕”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另外孔子在《周易.系辞传》等著作中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史记·孔子世家》
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述来看,孔子的上述著作是可信的而不仅是传说。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和四书。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同时,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发现了《周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故《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诈。”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周易》之“德义”。
孔子发现《周易》的“德义”以后,当然把“德义”放在首要的位置:“我观其德义耳也。”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而否定占筮,只是把占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后其祝卜矣”。从而,孔子将《周易》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赞”、“数”、“德”。孔子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德”是最高层次,是《周易》本质的体现。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则为“史巫之筮”,皆未得《周易》之真谛。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易传》释《易》开中国哲学史之先声,一是《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范畴,诸如:阴阳、乾坤、太极、太和、鬼神、道与器、先天与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等哲学术语,二是《易传》在解读卦爻辞、探索起源、揭示规律、阐述应等方面充满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诸如阴阳思想、中和思想、人本思想、忧患思想、天人合一(三才)思想、对称平衡思想等等。《易传》诸篇,构思严谨、旨远辞文,识见精辟,思想深邃,为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探索活动,提供了科学思维方法,也为中国教育提供哲学思想,德学评定和美学价值,具有普遍指导意见和当代教育研究参考价值。
世界上有一种人,天生就对某个领域的事物有极强的天分,即使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他也能站在这个领域的巅峰。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天才。
霍去病
霍去病年少习武,初次上战场是跟随卫青。这个天才少年,初上战场便展现出非凡的天分,带领八百人奇袭数百里,立下奇功,十七岁,封冠军侯。
这个如流星一样的璀璨的少年,不但功勋卓著,其军事思想更是独树一帜。霍去病对于骑兵的运用超越了前人,在大漠上迂回穿插,完美发挥出骑兵的速度战斗力,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世界上还有一种人,天资不强,但毅力惊人,别人学一遍就能会的东西,他要学十遍,十遍不行,就百遍。这种人其实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我们没有天才们那非凡的天资,只有靠着坚持,才能向天才们靠齐。
例如曾国藩,曾国藩本身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任何一个见到他的人都不会认为他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通过官场打磨出来的圆滑和不断的学习,屡败屡战,最后也获得了成功。
世界上有天才,有“生而知之者”,但天才也需要机遇才能飞腾。而大部分人,就努力做一个“学而知之者”,如果成功的路有一百个台阶,那么只有坚持的人才能踏上最后一阶。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