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为“多元一体”格局,主流发源地则是在中原地区(包括河南大部,苏皖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因此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国。
自中华文明肇始到唐宋之时,中原地区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中原定义: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带;广义上的“中原”则包括河南省大部,苏皖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若词意扩大,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整个北方地区或中国。
中原文化定义: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
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年代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方,从夏商开始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以及山东的曲阜,河北的邯郸,山西的临汾、蒲坂、大同等。
一、上古传说多在中原
从考古发现看,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发展、确立的过程。距今约6000年开始,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颇具特色的彩陶对周围地区影响巨大,其影响范围南达长江中游,北抵河套,东到黄河下游,西至黄河上游。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
中国上古历史主要叙述华夏、东夷、苗蛮三者之间的关系,交汇之地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后世被称为中原的地方;这一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地域,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活动范围恰相吻合,当非偶然。
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多在中原一带活动。燧人氏钻木取火于商丘,建立燧明国;伏羲氏正姓氏,制嫁丧于淮阳,画八卦,建都于此;炎帝神农氏于神农山尝百草、辨五谷,建都于淮阳、曲阜;传说济源是女娲之乡,炼石补天于此,建都于西华女娲城;颛顼绝地天通,建都于濮阳帝丘;帝喾建都于商丘,今安阳内黄县有颛顼、帝喾陵;黄帝出生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并定都于此,新郑为黄帝故里;尧舜定都于晋南平阳(临汾)和蒲坂(永济),大禹则定都于安邑(运城)或阳城(登封);另外杜康造酒于洛阳,仓颉造字于南乐等上古传说多以中原展开。
二、“夏商周”三代都邑多集中于此
夏商周是中国王朝的开始,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这也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登封阳城遗址是夏朝都城所在地;安阳殷墟的挖掘证明了中国史书中所记载的商王朝确实存在的,安阳殷墟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的圣地,是20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另外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也被考古学家所发现;周公营建洛邑,得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结论,东周时期迁都洛阳,今位于洛阳市区的王城公园考古发现则证明了周王城便位于此。
夏朝都邑:
商朝都邑:
周朝都邑:
洛阳盆地“五都荟洛”群:
三、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之根: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口头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对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原地区都有大量遗址遗物。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发端于中原;而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此。
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发明与中医药的产生,都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原文化在与其它文化不断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并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
四、中原文化的特质:
中原文化虽属地域文化,但它不同于一般区域性文化,它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人文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正统主流地位,所以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说明:
①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核心
②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氏族部落时期,即裴李岗文化时期归纳为八大贡献:第一,发明了耒耜,使农业跨入锄耕农业新的历史阶段;第二,发明了地下粮仓;第三,发明了半地穴的房屋建筑;第四,发明了编制和纺织技术;第五,发明了烧陶窑;第六,发明了粮食加工工具;第七,发明了乐器;第八,发明了符号文字。
从部落联盟到酋邦出现,即仰韶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对人类社会文明做出了十大贡献:第一,发明了犁耕农业,为古代文明奠定了经济基础;第二,制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率先走向专业;第三,冶铸青铜的火花照亮了文明社会的道路;第四,家畜的驯化奠定了几千“六畜“的基础;第五,建筑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模式;第六,衣著装饰是社会文明的风貌;第七,绘画艺术的发明,为社会文明穿上华丽的衣衫;第八,文字的出现是精神文明的催化剂;第九,度量衡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活动的标准;第十,天文、律历、易学的出现是古代文明中科学技术的高峰。
正是由于中原地区河流纵横、土壤肥沃和气候便利的自然条件,这里才能自上古时期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诸地域中最先跨过了"文明的门槛"。由这种文明衍生的文化,则为后世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礼仪典章提供了基本的范本。
另外,有影响的汉学、玄学以及北宋的理学都是在中原发迹,典章制度形成于中原。可以肯定地说,反映高度文明的礼制,都是在中原地区历代国都中制定的。
五、中原文化的特点
(一)创造性。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就发挥出了伟大的创造能力。他们依据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文化。
(二)延续性。中原文化如果从河南裴李岗文化算起,已绵延8000年之久。它从一开始就踏着强健的步伐走来,中间虽经历了时盛时衰的曲折过程,但始终没有中断。
(三)兼容性。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都有吸收外来文化成就藉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的优良传统。中原文化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它善于自我继承并不断吸纳其外来文化,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善于将外来先进文化与本身固有传统融合起来,使之更加辉煌灿烂。
同时,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于它强大的辐射力。在中国历史上,它依托于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军事的扩张,甚至中央政权崩解导致的移民大批迁移,向四方传播。
中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
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就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等历史记载,都书写了中原文明传播的壮丽画卷。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各国,也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
炎黄起源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未变之共识。
华胥氏、伏羲氏、女娲、炎帝和黄帝皆从渭水流域可以找到印迹,炎帝成于姜水,黄帝成于姬水,姜水和姬水均在今天的陕西关中,故陕西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
说到中华民族,不能不提到中华原。黄帝铸鼎的荆山,史称轩皇铸鼎山、铸鼎原、荆山原、中华原。位于今天陕西西安三原、富平、阎良的三交地带。
据《富平县志·大事记》记载:“北周孝闵帝二年(558年),在中华原(今城关镇石佛原一带)设置中华郡,中华郡有个荆山相传曾经是黄帝和大禹先后铸鼎的地方,北周为什么要把这块地方设为中华郡,我想主要与黄帝在这里铸鼎有关。
不管为什么,反正这里曾经是最早使用过“中华"一词的地方,换句话说,这儿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炎黄从渭水流域起源和发展的,中国历史也是从渭河平原逐步向东再向南展开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