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定义,是哲学与物理的一个顶级超难的问题。学术界各执一词,皆有点道理。
下面我斗胆点评七种典型说法,提出我的定义,旨在抛砖引玉。深度揭示物质本征的定义,或需几十年数百年。
一,物质的典型定义与我评。
定义1,物质是客观的任何存在。
作为“一元物质论”:①强调物质与主观意识无关。②认为意识形态也属于物质范畴。我评:过于笼统,无物理本征。
定义2,物质是实在的意识反映。
作为“二元物质论”:①物质是固有的、第一性的。②是可被意识反映的、可认知的。我评:虽无物理本征,但为反对主观主义、数学唯心主义,指点迷津。
定义3,物质是地水火风的色蕴。
作为“色蕴物质论”:①自然存在,各色各样。②蕴含终归的无形物质。我评:暗示显物质与隐物质之辩证,粗略指明物质的总体格局。
定义4,物质是能量的聚集形式。
作为“能量物质论”:①能量是物质的本质特征。②不同能密构成不同物态。我评:能密只是物质的一个本征,忽视了最关键的运动本征。
定义5,物质是有静质量的存在形式。
作为“质量物质论”:①有形物质/费米子,有静止质量。②无形物质,如场、波、暗能量与暗物质,也有静止质量。我评:质量论与能量论异曲同工,因为质量与能量可以互换/折换。
定义6,物质是粒子与场的原始能量。
作为“量子物质论”:①场是能密梯度,由能量子构成。②物质的最小粒子是量子。我评:能量是物理属性,不是物质本身。例如:原子是物质,原子能是原子的物理属性。
定义7,物质是时空的承载形式。
作为“物质载体论”:①物质具有时空的物理属性。②时间是运动表征,空间是能密表征。③物质是运动与能密的载体。我评:该定义初步靠谱,暗示能量有载体,可作为研究暗能量与红移机制的方向。
二,我初步设想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①宇宙固有的②有多种物理属性的③载体。本定义的“物质三要素”,解释如下。
(一)物质是固有的,宇宙是物质的。
①物质是固有的,物质与意识无关。例如,地球,在隐生宙,早就存在,与人毫无关系。
②物质没有起源性,例如,问“为什么有物质”,无意义。同样,宇宙也是固有的。
③物质形式多变,但总量不变。例如,红移现象:伽玛线→伦琴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背景微波→短波→长波。
(二)物质的物理属性,有以下七种。
①物质的空间或尺度。物质的第一属性,是占据空间。空间(各向尺度),是人造坐标系,不是物质。
②物质的运动或时间。物质的第二属性,是固有的运动,也是物质的自由空间。运动快慢或速度,用人造的时间与尺度来测量。时间,是思维工具,是因为有人才有的意识形态,绝不是客观存在,更不是物质。
③物质的质量与能量。质量是高能密态,能量是低质密态。物质的致密性,是因为粒子运动保存自我存在形式而必具万有斥力的表现。
④物质振子的角动量。物质皆可解释为孤体,孤体总在运动,运动总是螺旋,孤体就是一个振子,螺旋产生向心力(波),或角动量(波),涉及电磁波,包括引力波。
⑤物质的波长与频率。电子核子角动量波,即电磁波,其波长频率之积=光速(λυ=c)。电磁辐射在太空旅行中,能量被暗物质吸收,而降频,这是红移效应与背景微波的根本原因。
⑥物质的引力与触力。引力,包括万有引力、电磁引力、弱作用引力、强作用引力,都是电子核子在不同作用距的引力波或电磁波之间相互纠缠的表现。接触力,诸如摩擦力、弹力、应力、张力、牵引力、冲撞力,本质都是粒子结构错位的逆反效应,服从牛顿第三定律。
⑦物质的熵增与熵减。电子核子在内空间发射的角动量波(能),被外空间的“阻尼”吸收或耗散,是熵增加过程。暗物质量子的角动量波,相互纠缠、叠加、卷积,可以生成中微子、电子、质子,是熵减过程。这大概是有形物质的生产机制。
(三)物质作为载体的表现。
物质形式是“皮”,物理属性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赞成麦克斯韦认定的“以太”学说。
电磁波,是一种纯能量的动量波,需要暗物质或“以太”作为载体。感容震荡器,发射的无线电波,不是电子物质波,与阴极射线不同。
暗物质,太小太细,或呈低频正弦状,太不被电磁波敏感,其检测验证,期待未来技术,或只能间接验证,但数学建模可先行一步。
注意到,c²=1/εμ。真空的介电常数,不是零,而是ε0=8.85×10^-12F/m,这是实验数据,说明真空有货色,大有文章,需要理论上深究。
笔耕大半天,纯属拙见,请多指教。😜
物质是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并不一定是物质,因为物质之间的互相作用,还有很多场能、性能、现象、属性等。
物质在狭义上就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实物,在此范围的定义上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困惑,会引起人们困惑的是更为宏观的宇宙和微观量子,物质表现出的特征与常态物质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矛盾之处。以及“物质”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这样终极问题的无定论所造成的迷惑。
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什么?自然是物质组成的(无数的构成组合),是包括人的意识在内的客观存在。 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经常会导致将人的意识排除在外,但人们认知世界偏偏依赖于意识,因此会常因描述角度或切入点不同而产生误解,使人们对于物质无法有真正全面的认识。 物质究竟如何诞生,科学主流观点是宇宙大爆炸时的“碎屑”。但我一直倾向于道家思想的“无中生有”,即物质是由“炁”——能量态转化而来。当物质无限细化下去,一直到比夸克还小的单位,会不会就是能量呢?为什么物质运动会产生能量,物质与能量的互相转换关系真的只是单方而不是互转关系吗?
当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可以观测到更为宏观的宇宙现象和诡异的测不准的量子,对于物质的经验认知受到了冲击。是因为物质的构成机制原理还不为人们所掌握,引力到底是怎样作用的也没有定论;物质的组成复杂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物质时空维度、运动参数还没有完全了解。
物质还有多少未知,世界就还有多少未知。探索永无止境,科学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