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璀璨夺目的文化遗存中,有许多历史悠久、传承有续的珍贵文物,这其中既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大名鼎鼎的国之瑰宝,也有很多我们并不熟悉甚至非常陌生的希世之珍,如意,就是其中之一。
在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珍贵的如意,面对这些不同材质、富丽堂皇、精美绝伦的宝贝,相信很多朋友在大饱眼福的同时,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珍贵的如意,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但这么多的别名更容易把人弄糊涂,其实如意最准确的别名,应该叫“骚杖”,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老头乐”或者“痒痒挠”。
但是,如意的身分绝对不止这么简单,如意的前身除了有“骚杖”的影子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世显赫的官方背景,就是“笏”。
笏(读:护),是古代君臣在朝堂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一般用玉、象牙制成,可以在上面记事,功能相当于现代的记事簿或者备忘录。
如意正是由“骚杖”和“笏”演变而来的,而且并且明清两朝才有,如意的历史之悠久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帝制。
据明代的道教典籍《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
这里把如意的前身理解为兵器,后世为了追求攻击力,把如意改成骨朵(兵器的一种),因为如意最早是兵器,所以具有辟邪的效果。
明代古人对如意的解释非常朴素——远古时代人们最简单的武器,应该就是“棍”,随手捡起一根棍子,既可以当武器,也可以挠痒痒,甚至还能做手杖,着急了擀擀饺子皮也不是没有可能,以如此低成本、多用途的丰富功能来说,如意确实挺“如意”的。
由此可以肯定,如意的产生不仅历史久远,而且最初应该是由“杖”和“笏”演变而来,简单来说,就是由远古时代权力核心手中的“杖”,结合了之后具有统治阶级特色的“笏”,逐渐发展演变而成。
如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这时的如意,既保留了原始“骚杖”的功能,又成为权贵手中时常把玩的信物。
唐朝房玄龄所编纂的《晋书》中记载:孙权曾得到一柄如意,“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
意思是:孙权手里老拿个如意,一喝多了酒就拿着如意连比划带唱,同时用如意当鼓槌敲打痰盂,结果把痰盂边都敲豁了。
到了西晋时更有全国首富石崇,因为跟人斗富比赛,对方捧出皇帝亲赐的珍贵红珊瑚树,石崇啥都不唠,拿着铁如意上去就是一通砸,完事告诉对方,比你这好的珊瑚树,我家有的是,现在就赔你一个更好的,败客气去我库房随便挑吧。
这说明如意的材质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否则孙权的如意也做不了鼓槌、石崇的如意也打不碎珊瑚。
到了唐代则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
虽然历史久远,今天我们难以看到当时如意的实物,但通过其他艺术形式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还是可以一睹唐代如意的风采,比如许多唐代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当时如意的身影。
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如意已经相当普及,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瘙痒。
到了明清两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时代审美的发展,如意被更大程度地赋予了美学意义上的律动感,弯曲的如意颈结合流畅 的如意柄,再配上长长的流苏,这时的如意形制已经日臻发展成熟,各种材质的如意也大量涌现,如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而如意的功能也业已明确,既可以做为陈设器用于观赏把玩,也可以作为珍贵礼物被用来进行聩赐和交往。
而在明末时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致,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赏物件。
清代染色象牙镂雕福禄寿如意
至清代,如意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如意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
早在秦汉时期,如意就已出现。不过形态并没有那么优美,样式较为简单,前端呈手掌式,后面是一根长长的棍子,可当杖用,主要的用途在于指挥和防身。用如意敲打身体的不适之处。
除了文人之间的谈文论道,这一时期的如意也被用作于战场指挥上,铁质的如意甚至还可以防身,可以说是最文艺的武器了。
宋朝时,人们将如意与灵芝的样式相结合,出现了灵芝形如意,并将如意与健康长寿联系在一起,如意更多是陈设之用。
清朝时,如意的样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型更加精美,质地多样,用工精湛。
这时的如意实用功能已大大减弱,人们则更加注重它本身的寓意,尤其是皇室对如意的推崇,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不论是两国建交,还是皇帝选妃,又或是奖赏有功之臣,如意成为了一种流行于皇宫内的奢侈之物,只有得到皇帝青睐之人才能获得如意,如意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