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非常擅长设置“柳”意象,他们通过借柳写景,或借柳喻人,或借柳抒情,或借柳讽时,充分揭示了“柳”意象的审美内涵。诗人们通过“柳”意象的设置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情感,他们或借柳写景,或借柳喻人,或借柳抒情,或借柳讽时,或借柳揭示人生哲理等。
“柳”意象在古典文学中起源很早,《诗经·小雅 ·采薇》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树细长柔婉之美已是诗人细腻情感的映射。柳树细长柔美的外形使其成为一种情感寄托的载体,旺盛的生命力又使其具备了无限的生命意识,游子思乡时柳树亦常浮现于脑海中,柳树成为一种经典意象出现于无数文人笔下。
一、借柳写景
“柳”是春天最有代表的景物之一,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写出了春风催着杨柳吐出嫩绿的新色以及万物复苏的景象。
苏轼的“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没有出门,而江边的柳树已是一片嫩绿,写出了春天不仅来得快,而且来得早。
孙觌的“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这句诗是说,在水边小村周围,杨柳嫩绿,依依可人,映照得各家各户的门窗尽是绿色,显得绿意葱茏。这句诗写出了田园村庄杨柳嫩绿,风光旖旎的景象。
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表现了作者满怀愁思就像满地沐浴愁霖的青草、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满天淅沥洒落的雨丝,遮天盖地的场景。
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中”一树春风千万枝”写出了柳枝繁茂,在春风吹拂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表现了春日垂柳风姿的美丽可爱。
毛泽东也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句写出了春风杨柳的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二、借柳抒情
古诗词中借柳抒情的诗句有很多。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诗人们身处艰苦、严寒的环境中,往往身处逆境,被贬之人更是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旅途中带给他们最强烈的感受是身心俱伤,大多有种朝不保夕之感,有的甚至葬身于此。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柳树往往成为诗人内心深处的一股暖流,借助于柳意象,来期待走出人生低谷,期待“春暖花开柳絮飞”的人生美景。
如隋朝一诗《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杨柳青青,绿枝下垂,杨花飞舞。一直等到柳条折断了很多,柳絮都飞尽了,还没有看到行人归来。这首诗借柳表达了依依惜别、切切盼归之情。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众多唐宋诗人眼中,边疆意味着悲苦、艰辛,似乎春天也无意至此,边塞春季之柳没有生机盎然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抒发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这里皇恩不曾光顾,一片孤独凄冷。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渡口岸边杨柳青青,在愁人的眼里,每枝每叶都是离情怨恨。这首词借柳抒发了优柔的离愁别恨。
万俟咏《诉衷情·一鞭清晓喜还家》:“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这首词借柳抒发离人还家、不再伤春的喜悦之情。这几句是词的结尾几句,大意是说以往行人年年在异乡为客,年年为春去而伤怀,既伤大好春光不能与家人团聚,又伤自己伴随春去而变老。这回却不同了,行人不再为春去而悲,家人也不再为春去而愁,过去为为春去而悲愁的滋味,都交给了杨花,让它把所有的悲愁都带到天涯海角。
最令人称颂的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词既是这首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宋词中的名句,它通过了一系列的意象抒写了作者离开情人的依依不舍和离开情人后的寂寞凄凉、孤独愁闷的心情。 “柳” 和“留”谐音,抒发了作者想留又难留的愁绪。
庄肇奎《秋感》更将悲秋、思乡及其身世之感融于秋柳中写出:“笛声杨柳依依怨,泽国芙蓉渺渺思。万里中原青一发,黄沙白草望迷离。”诗人初至贬所,内心满是仕途失意之痛,又遇边塞之秋,伤感倍增,诚可谓“万里悲秋亦为客,百年多病独观柳”。
三、借柳喻人
在写柳的诗词中,也有很多借柳喻人的词句。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诗人们各取所需,各领风骚,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千古绝唱。
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推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青楼扑酒旗。”全诗八句,纯用白描的手法,全诗不着一个“柳”字,而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的宛若一个多情的倩影。咏柳实则咏人,诗人对柳的爱怜也就是对人的依恋和思念。
如苏轼《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以杨花喻人,写思妇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细细看来,那空中随风飘落的似乎不是杨花,而更像是思妇的点点泪珠。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也不失为这类诗词中的佳作。无怪乎,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五):“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诗句表面上是写柳絮、桃花的”癫狂”、“轻薄”,实际上是借柳喻人,讽喻那些轻薄之徒,从古到今都习惯借用柳絮比喻那些没有血性、没有原则立场的攀龙附凤、随波逐流之辈。
清代诗人厉鹗的《杨柳枝词》也堪称咏柳喻人的佳作,“玉女窗前日未曛,笼烟带雨渐氤氲。柔黄愿借为金缕,绣出相思寄与君。”此诗写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笼烟带雨的柔美的杨柳,正是相思缠绵绵少女的绝妙写照。
曹雪芹《临江仙·柳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一首咏柳絮的词的结尾两句,作者以柳喻人,表现春风得意,平步青云的感受。
毛泽东在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也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里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烈士,“骄杨”指的是诗人的夫人杨开慧烈士。一语双关,甚是巧妙。
四、借柳讽时
古代文人在诗词中不能直接抨击时政,往往通过意象的设置暗寓朝政。
如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天的长安城到处飘扬着柳絮杨花。寒食节东风吹动,御苑中的杨柳飘翩翩起舞。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皇帝信宠太监,而最终使得国家灭亡。
刘禹锡《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请不要再唱《梅花落》、《招隐士》这些唐朝之前的旧曲了,还是听听翻新后的折杨柳吧。反映了诗人的创新精神,后人往往以此句讽刺那些墨守成规、不愿创新的人。
范成大《碧瓦》:“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这是一首七绝的最后两句,乍看起来,诗人写的是暮春之景:时至暮春,虽然没有风,但柳絮却因春尽而飘零漫天飞舞;虽然没有雨,而梨花却自然坠落,洁白满地。诗句实际上写的是感情至深的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春将归去,为之奈何?诗人以此暗喻南宋朝廷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以及当时政治腐败的情景。
顾炎武《秋柳》:“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这两句是诗的颔联,意思是说秋柳摇落,柳条衰败,已经系不住长征之马;叶片稀疏,已经难以藏住觅宿之鸦。借写秋柳反映当时的明王朝像秋柳一样衰败不堪,再也难以聚集抗清的力量,暗寓当时政治衰败、经济颓废的情状。
“柳”是古代诗人最喜爱的意象之一,也是审美内涵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意象之一。柳意象频繁出现于古代诗次歌赋中,借助于诗人之心、诗人之眼,以柳展现出春日之暖、秋景之悲,将自身复杂的思想感情灌注于柳之中,故而柳意象成为诗人表现个人复杂情感的重要载体,寄托了诗人各种复杂的感情和心境,或睹柳思乡,或因柳而内心平和; 亦借助于柳展现出对官场政治较为关注的忧国忧民之情。
明代大书画家徐渭聪慧过人。一日,他与几位好友在位于杭州孤山的一亭内赋诗作画时,有人提议请徐渭在一幅《柳亭送别图》上题诗,徐渭当即应允,并挥毫写道“东边一棵柳,西边一棵柳,南边一棵柳,北边一棵柳”,写到这里他突然停了下来。大家见此感到十分奇怪,徐渭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诗呢?
接着徐渭大笔一挥,又是三个柳字“柳、柳、柳”。众人更是纳闷,连续七个“柳”字,哪有这样重复到繁复的诗?
不一回儿,徐渭又提笔写道:“纵使长条千万枝,哪能绾得行人住?”这时,大家无不击掌称绝。这一景一情,一曲一折,平中见奇,特别是后两句更是画龙点睛,达到奇峰突起、石破天惊的效果,实为诗中之佳作。
“柳"同“留”,“年年柳色,霸陵伤别”霸桥折柳,自古以来都是一道风景,徐渭连用七个“柳"字,以繁胜简,表达四面八方,到处都在“留”。“长”通“缠”,东西南北,缠绵悱恻千万条,但依然是绾不住行人住,境界全出。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