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含有的范围是不一样的,相对于地理位置上的“江南”,文化上“江南”这个概念更宽泛。下面我们来说说“江南”的变迁。
在说江南之前,我们先要说说“太湖流域”。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横跨江苏、浙江两省,周围有无锡、常州湖州、苏州等城市。在今天,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包括苏南地区、浙北地区以及上海市。那太湖流域和江南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江南最早是一个地理概念。范围大致在长江以南,岭南以北。它与‘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地理名词是一个概念。
两汉时期,“江南”一词所指的是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南北地区。也就是说,汉代的江南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带,与今天江南范围不同。这是因为秦汉时期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蛮荒状态。
三国时期,孙权占据江东,建立东吴政权定都建康(南京)。这个“江东”包括是哪些地方呢?
长江自西向东流入东海。但芜湖至南京一段,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古代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被称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而从中原视角来看,长江这段以东的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包括太湖流域的那块地方,被称为江东,古代以东为左,所以又称为江左。因此,在两汉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江东与江左指的才是后来的江南地区。
我们知道,从东汉末年到隋朝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基本上是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虽然西晋时期经历了一次短暂的统一,但那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而来的是更加严重的分裂。
南方政权建都大都是在南京,因此,在北方人眼里,江南地区,也慢慢从秦汉时期的洞庭湖区域转向了江左一带,也就是太湖流域一带。但是,此时江左一词使用得还是很频繁,因为江左所指的地区很具体,地理范围也比江南小得多,就是指太湖流域。所以,总的来说,南北朝至隋朝这段时期,江南和江左这两个称呼同时存在,但是还是江左用得多一些。
到了在唐代。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是秦汉以来最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江南所指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汉代时江南的范围。而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时的“江南”首先是行政地理概念,其指向十分明确。换句话说,和南北朝时期江南的范围渐渐缩小相比,唐代的江南的范围被再次放大了。
但是,随着唐朝大一统盛世的出现,整个政治中心又回到北方去了,南方被边缘化了。
虽然唐朝将南方在政治上边缘化,但太湖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出现了繁华富庶的征兆。很多诗人对江南风光进行了大量的赞美,比如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些诗歌让人们心中对江南有了无限的遐想与向往,而这些诗歌所描绘的江南主要是太湖流域一带,所以,从这个时候起,诞生出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江南,这个江南主要在繁华富庶的太湖流域。
从这个时候起,出现了地理上的江南和文化上的江南两个概念。以至于,从文化上的江南来讲,扬州也算进去了。虽然扬州在长江以北,但是唐朝时期扬州实在太繁华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北方人把靠近长江富庶的地方都叫江南,也正是从隋唐时期起,江左、江东的叫法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江南。
宋朝改道为路,江南被分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其中江南东路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大部分地区,江南西路包括现在的江西大部分地区,安徽、浙江少部分地区。
明朝时期设立了两京一十三省,两京即为南直隶和北直隶。其中,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相当。其实早在朱元璋建国之前,就在南京设立了江南行中书省,明朝建立后,江南行中书省被裁撤了,改为南直隶了。
清初沿用明代旧制,将明朝长城以南的故土分为十五省。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明朝的南直隶为江南省,江南省包括现在的安徽省和江苏省,治所在江宁府,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置两江总督及江宁巡抚。两江总督管辖的地方就包括江南省和江西省,等于是今天的安徽、江苏、江西三省。
这是行政上江南地区的变迁,但是,从文化上来讲,江南的指向越来越明显了,到明清时期,基本上固定在传统的江浙地区了。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中“江南”广义的讲应该是属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方,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区。侠义的讲江南其实上指的苏州和杭州两地,在诗人白居易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担任过杭州的刺史,在杭州待过两年,被杭州的美景深深吸引着。
后面在苏州也担任过一年多的刺史,在苏杭地区一共待了两三年的时间,对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美好景色有着相当多的了解,并且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是流连忘返。想着能又一天能够再次回到“江南”故写下“忆江南”这首优美的篇章,给人一种想去的冲动。因而在白居易的笔下的江南指的是美丽的苏州和杭州。而并非今天的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所有地方。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