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中的习俗是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诗人身在异乡,恰逢重阳佳节,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深深思念在故乡的亲人,感慨自己不能与他们一起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关于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的习俗都有哪些
1、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因此,又叫登高节。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2、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3、赏菊。菊花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在重阳举办大型的菊展。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4、茱萸插头。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述的就是这一情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的习俗在唐代已经十分流行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篇名作。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还叫敬老节。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人在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从诗意来看,王维诗人当地当天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多在重阳节佩戴。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
九月九日,我们豫北这里的习俗是登高、吃饺子。登高,是对文化的传承吧,这一天,有兴致的人会相约登山去。
另外一个习俗吃饺子,会举办活动,叫上老人一起吃饺子。很多村(社区),把老人邀请到一起,举办“千人饺子宴”活动,体现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文化。
还有的地方,给老人发澡票、糖、鸡蛋、油等福利,也是尊老爱老的体现。所以,这一天,也叫敬老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都有老的时候,但愿人人,都能尊老、敬老、爱老,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