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分析一下。
缅北的克钦和云南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按景颇族自己对其民族源流的解释和传说,他们来自芒果草原,在青藏地区呆过。并且他们认为自己是炎帝后人,也有七仙女传说,并认为汉族和景颇族是娶了不同仙女的兄弟。
芒果草原很明显说的就是蒙古地区,其祖先传说更多是提到青藏地区生活的经历。从羌系民族迁徙的规律看,也是符合的。但是声称炎帝后人又明显是根据汉族文献附会的。因为当羌系民族大多声称并发现文化与黄帝有关时,只是因为所谓炎帝姓姜而认定是炎帝后人是证据不够的。就像苗族、傣族不认可黄帝,但深层文化里又反应出轩辕拉鼓。只能说明那是称呼不同以及汉族文献里存在的矛盾造成的误解,景颇族的这个说法自然是不可靠的。
景颇族也叫克钦,我认为克钦是客青的意思,与羌系民族青这个符号是对应的,比如青海、秦、晋以及东南亚普遍称中国为京以及缙云氏都是对应的。景颇可以写成青婆,实际上就是伏羲时代娶了七仙女的结果。娶七仙女后实行访妻制,需要抛绣球互相选择和以及爬楼约会,这也是青楼最早的来源。婆是指下河游泳的白种七仙女,波字就是游女露出乳房,波女为婆。蒙古一词也是苗族芒勾一词,在缅北有锰古,在泰国有曼谷,实际上芒勾就是青帝太昊伏羲祭司勾芒。
从景颇族的服饰看,第一、其存在绒球装束。明显是符合参与抛接绣球民系特点的。这也说明根上是黄种渔民和农耕民族。
各个与绣球文化有关的民系也都有绒球装束。
台湾原住民
瑶族
哈尼族
白族
汉族
七仙女父系后代德意志
第二、其帽式符合羌系民族曾经西进中东的特点。
第三、也是最铁证的一点,就是景颇族存在华婿氏北支龙山文化北三苗的特定礼器牙璋。《诗经》里明确提到裳裳者华,维其有章矣。殷商武丁时代与羌方发生冲突,于是牙璋在这个时期的殷商遗址里消失了。妇好墓里就没有牙璋。吕望叫姜子牙,实际子牙就是代表牙璋的牙齿。第四代蜀王杜宇是望帝,与姜子牙吕望一致。杜宇是盼望回归的杜鹃布谷鸟,正是苗蛮体系姑姑、姑壮(锅庄、牯藏)的由来。三星堆里发现了牙璋也说明这一点。大麦是羌人在中东驯化的,全世界语言里大麦读作牙齿们的最多,其次是巴力,八也是张嘴的意思,苏美尔的巴格达就是这么来的,是八哥的意思。汉族把牙璋变成印章这个词,并且服饰里刻意设置张嘴的造型。而在景颇族里就变成了牙璋造型张嘴的刀。
所以锁定景颇族为羌系北三苗分支迁徙至缅北是没问题的,问题是其基因成分有没有融入别的群体,融入了多少。这个是需要基因检测给出答案的。目前我没有看到资料。另外扇子也是代表这个体系,汉族舞蹈少不了扇子。因为还代表南方赤帝祝融火夫。
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景颇族的规模和常居住地。
上世纪90年代景颇族大约只有12万人口,人数比较少,经过20年的繁衍生息,到2010年大约有14.8万人口,人口增长还是比较快。人数虽少,但是景颇族也出了不少人才,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赵麻成“禁毒勇士”光荣称号,再如黄毅,云南省委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等等。
景颇族人员主要集中分布在 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也有少数分布在泸水,昌宁,耿马 ,澜沧等市县。
好了,言归正传,景颇族的来历是什么?又有何依据呢?小编接下来给大家介绍。
首先从古代起,景颇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的南部,自唐代开始就沿横断山脉向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当时的景颇族生活在山野森林之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至于依据,其实非常充分。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当时景颇族称所在的康臧高原居住地为木转省腊崩(大概意思为天然平顶山)。到了唐代,景颇族归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再后来继南诏、大理政权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景颇族归云南行省管辖。
另外历史记载,15世纪初,大明王朝景颇族推行土司制度,到了清代,景颇族归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景颇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可见景颇族历史非常悠久,人数虽少,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是我中华民族五十六名成员中的一员。
接下来再向大家介绍景颇族独特的着装,非常有民族特色,他们的男子大都喜欢穿黑色对襟的圆领上衣,头巾上缀有花连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似乎在行走江湖,颇有古风。
妇女喜欢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脖子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等等,花纹色彩都非常鲜艳,极具民族特色。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