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母贵”在皇位角逐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母以子贵”是得到皇位后的带来的地位和影响。
要了解二者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古代的王位继承制。
皇帝是天下之主,太子是皇帝继承人,皇后是后宫之主。这三个位置,都只能产生一个人选。如果谁想参与竞争,要么成功夺位,要么失败获罪,落败者的结局往往是十分凄惨的。
在这种规则下,“子以母贵”显得至关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西周确立的王位继承制说起。
西周建立之初,周公就建立了一整套“周礼”。其中规定了王位继承的法统制度,绵延后世两千多年。“周礼”规定:天子与国君传位,必须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什么是“嫡子”呢?古代国君一般都有很多个老婆,但只能立一位正妻,叫做皇后或王后。皇后生的儿子就是嫡子,其他嫔妃生的都是庶子。
王位传承的规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举例来说:皇帝有八个儿子,正宫皇后生了两个,其他嫔妃生了六个。立谁当太子呢?首先要看皇后生的两个嫡子,结果发现:老二聪明能干,老大是个缺心眼。立谁呢?要立缺心眼的老大,老二没戏,除非老大死了。
再看第二条。如果皇后的亲生子不幸夭折或被废黜了,接下来该选谁呢?那就要看其他嫔妃生的庶子,谁的亲妈身份最高贵,谁当选的可能性就最大,排行老几并不重要。
由此可见,同样身为皇子,生母的身份地位决定其前途命运!这就是“子以母贵”。
由此也能理解: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儿的皇位后,刻意隐瞒自己的亲生母亲,谎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朱棣深知:母亲身份高贵,自己继承皇位才算是名正言顺。
“母以子贵”的道理更容易理解。
一旦亲生儿子当了皇帝,自己就是皇太后,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人。无论是西汉、东汉,还是明朝、清朝,皇太后都是厉害角色,甚至能掌握最高权力。西汉的吕太后、窦太后,清朝的慈禧太后,都曾是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因此,从皇位继承权的正统制度来说,“子以母贵”是角逐皇位的关键。而“母以子贵”是得到皇位后的带来的地位和影响。
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按照“周礼”选定的皇位继承人未必是最优秀的,甚至可能是昏庸弱智的。但是没办法!以身份选接班人虽然有缺陷,但是标准明确,容易实行。如果论1才干选接班人,情况会更加复杂。
比如曹操曾看好两个儿子:曹丕城府深,表现的很孝顺;曹植文采好,深得曹操喜爱。到底该选谁呢?曹操为此大伤脑筋,最终也不敢“废长立幼”。
事实上,历史上因为“废嫡立庶、废长立幼”引发的宫廷之乱比比皆是。
但是,有规则就会有挑战规则的人,而且不乏能人、猛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兄弟夺位;燕王朱棣发动兵变,夺了侄子皇位。至于宫廷内的明争暗斗,更是不可胜数。
说到底,这是皇权专制与生俱来的固疾。
“母以子贵”和“子以母贵”这两种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儒家的传统的理论准则之一,在封建社会中对于母亲和儿子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于皇宫中的女人而言一个儿子更是身家性命。其实无论是母以子贵还是子以母贵,都牵扯到了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关于古代中国皇帝皇位继承的规定:“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庶子为太子”。
“母以子贵”顾名思义是说母亲因为儿子而显得高贵。在古代封建帝王之家,皇帝假如说没有嫡长子(所谓嫡长子就是皇后生的儿子),如果皇后没有诞下龙嗣,在立太子的时候,就要遵循立长不立贤,庶子立为太子,也就说不论贤能,会立长子为太子,那么等太子继承皇位之后,其母亲多半也会成为太后,变得尊贵起来,这就是“母以子贵”。
“子以母贵”就是另一种情况了,是指儿子因为母亲而变得尊贵起来。主要是说存在嫡长子的情况,就是说皇帝的妻子,皇后生下了儿子,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中,就要遵循立嫡不立长,不能皇后的儿子是否是长子,只要是皇后的儿子,就会被立为太子。这时皇后是否是母亲,就决定了儿子的地位,这就是子以母贵的来历。
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存在,导致了母以子贵和子以母贵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由于这种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在雍正的时候,开始废除嫡长子制,开始秘密立储,贤者居之,也就是是皇帝把太子人选放在正大光明匾后,代皇帝去世后,由大臣取下宣读继承人选,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争夺太子人选而造成党派在之争。
虽说在清朝嫡长子继承制不在,但在古代儒家社会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子的地位很高,女子都要嫁夫随夫,夫君去世也要跟随儿子,母凭子贵的现象还是一直存在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小灵猫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